3月21日,上交所公告称,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茶叶)已主动撤回其主板IPO申请。中国茶叶原本拟IPO计划融资11.4亿元,公司保荐机构为
《摩斯IPO》研究后发现,中国茶叶“大分红、大补流”的操作,引发了市场对其融资必要性的进一步质疑。此外茶叶行业加工技术门槛较低,产品标准化程度有限,许多中小茶企只能依赖低价竞争存活,同时缺乏统一的质量分级体系和风味标准,也加剧了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在当下的监管环境下,这类消费企业已经很难在A股上市。
中国茶叶是一家全品类、一体化运营的消费品企业,主打“好茶在中茶”。其主营业务包括各类茶叶及相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中茶”这一核心品牌,并延伸出“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龙冠”等子品牌,主要产品涵盖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绿茶等多种茶叶及相关制品。
从股权结构来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土畜”)持有中国茶叶40%的股份,是公司的发起人及控股股东。中茶员工持股平台与中土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15%。中粮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中土畜间接控制中国茶叶55%的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此外,国寿财险、厚朴投资等知名机构亦成为公司股东。
在财务表现方面,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茶叶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34亿元、18.93亿元、美嘉体育24.34亿元和14.23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1.66亿元、2.4亿元、2.91亿元和2.01亿元。尤其是2019年和2020年,公司分别实施了1.02亿元和1.4亿元的大额分红,两年合计分红2.42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的59.75%。同时,公司计划募集11.4亿元,其中6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如此“大分红、大补流”的操作在IPO审核中并不常见,也引发了市场对其融资必要性的进一步质疑。
就行业现状而言,茶叶市场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产地+品种”这一卖点(如西湖龙井、武夷岩茶、云南普洱),消费者更多关注茶叶的地理标志而非企业品牌,这使得茶企难以打造具备溢价能力的品牌。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头部茶企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茶叶行业的品牌集中度远低于咖啡、酒类等行业。此外,茶叶加工技术门槛较低,产品标准化程度有限,许多中小茶企只能依赖低价竞争存活。以普洱茶为例,2022年云南普洱茶的产量达到18万吨,但超过90%的企业年营业收入不足千万元,市场呈现“散、乱、小”的局面。缺乏统一的质量分级体系和风味标准,也加剧了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