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背靠凤山,一条蓝溪绕城而过,枕山临溪的地形“哺育”出了中国乌龙茶,从此这座山乡变得与众不同。
1985年,安溪全县人均工农业产值2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元;2023年,安溪县GDP为920.03亿元,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23元。
这一场“山乡巨变”,无疑让“茶乡”安溪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当前,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安溪,美嘉体育平台将打造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县域样板。”2024年12月25日,安溪县县长刘永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这样擘画发展蓝图。
安溪凤山上,开了众多茶馆,一壶茶、一碟小食,很多安溪人在这里“喝”了大半生的时光。
安溪茶文化源远流长,可谓“茶之原乡”。公元955年置县后,时任县令詹敦仁以茶为立县之本,大力推广种植技术。宋元时期,安溪生产的茶叶开始大量出口。
一晃千年过,烟火满人间。在茶馆偶遇的一名茶客张宇告诉记者,安溪的茶汤里,有一份浓浓的人情味。有时候会有种错觉,悠悠岁月在安溪都是温情脉脉地流走的。
这一杯茶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友人“寻香”而来,最让法国摄影师阎雷触动的是,“安溪的茶与人,是分不开的。”
“一半生活,一半生意。”这是谢旋玲对茶的感知。她原是安溪本地一名农民,如今已是拥有20多年从业经历的散茶供货商。
茶,不仅给谢旋玲的家庭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也带动了家族其他人做起了茶生意。
这一群渴求致富的当地农民,正是安溪茶率先完成产业化的主角。40多年过去了,安溪已拥有60万亩茶园,100多个茶树品种,茶叶年产量超6万吨,涉茶总产值超362亿元。
谢旋玲说,茶给安溪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他们逐渐转变为商人或茶叶从业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安溪人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放,更加敢于尝试新的事物,追求更好的生活。”
“未来20年,还是会继续做茶。”她笃定。这种底气何来?除了来自安溪茶产业链的竞争力,更是来自这一杯茶背后的文化自信。
“茶在安溪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产业,也是文化的载体。”安溪县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谢文哲道出关键。
他认为,茶与人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它体现了安溪人在产业发展中的独特智慧,也赋予了安溪人从容淡定的品质。当地有一句口头禅“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正是茶带给了老百姓“自我觉醒”。
安溪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茶乡,在安溪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林清杰看来,“这一片叶子背后,不仅崛起了一座城,还走出了一群人,改变了几代人,联结了四方的人。”
有茶香的地方,就有安溪人。安溪茶商遍天下,目前全国有30万安溪籍营销人员、4万多家茶叶实体店、两万多家网店,拥有茶行业50%以上的营销渠道。
业内有种说法,“茶乡”安溪成就了一股强大的商业力量,也是搅动中国茶叶“江湖”最重要的资本力量。
正是安溪茶的一次次走出去,又一次次满载而归,这里变成一个兼容并蓄的地方。
“这一片小小的叶子,丰富了安溪人的物质世界,也让安溪人的心灵世界变得非常辽阔。”林清杰说。
千年茶文化的积淀,穿越时空,刻在一代又一代安溪人的骨子里,带领他们在时代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好剧”。
一古一今,都跟教育有关。“安溪的重要经验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拼’的劲,就走不出一条路。”安溪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志强说,而“闯”和“拼”的动力均来自学习,安溪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而这种重视,藏在安溪文庙的无数细节里。安溪文庙,地处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在城市化发展中,却能被很好地保留下来。
安溪文庙讲解员张玉泠介绍,这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文庙。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大气宏伟与南方秀气精巧,石雕、木雕、砖雕、瓷雕等工艺十分精美,可见前人的重视程度。
学风兴盛,也造就了安溪人才辈出,清朝名相李光地正是出生于此。受李光地激励,一代代安溪人勤学向上,为当地数百年的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育上的全力以赴,一直是安溪人的头等大事。在当代,培文学校的兴办,又是一个例证。
这是老华侨施金城返乡创办的学校。1982年,施金城回到阔别35年的家乡探亲,看到村里的学生就读的祠堂破败不堪,他决心捐资为家乡建设校舍。
1984年,校舍落成后,他了解到教师欠缺,便想创建师范学校培育师资力量。“建校舍需要150万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他便采取分期汇款方式,创建培文师范学校。”培文学校侨联主席白志民说。
“在我有生之年,定会继续完善培文师范的建设。”在培文师范学校校舍落成后,施金城承诺道。
当时,同为安溪旅外乡贤李尚大特意去拜访施金城,发现他位于印尼的办公室竟然没安装空调,只有一台旧的电风扇。
“他完全有能力把公司装饰得舒适些,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是为了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学校建设需要。”李尚大颇为感动,特意写了一封信给他,表达自己的敬意。
施金城捐资助学的事迹打动了很多人,旅外华侨纷纷加入助学队伍。其中,李尚大、李陆大为安溪的兴学育才、扶贫解困,累捐之财皆超1.5亿元。
如同陈嘉庚一样倾其所有捐办教育,到2020年,施金城共创办了6所学校,捐资超1亿元。当地人称他是“安溪的陈嘉庚”。
据悉,培文师范创办十多年间,为安溪、永春等县(市、区)培养了3500多名小学教师。加上先前的培文小学,后来的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及几所幼儿园,至今共有2万多名学子从中受益。
有人曾问施金城,为何不遗余力办教育?“他当时就一个想法,如果不办学,耽误的将会是几代人。”白志民回忆说。
而这也在安溪形成了一个独特“侨文化”:海外华侨回乡更倾向于捐资助学,而非投资设厂。
“他们认为,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人,人才是最重要的投资。”高志强说,教育是一笔对人的无形投入,对一个地方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其他来得深远。
除了是乌龙茶“铁观音”之乡,安溪还有另一张名片“中国藤铁工艺之都”。这一根藤铁,“编织”出的是一条百亿产业链,是安溪第二大产业支柱。
他带领安溪的竹编产业实现了3次转型升级,将不起眼的竹编发展成为工艺品大产业。
他培养的竹藤编技术人员达1500多人,其中,多名技术人员均成为工艺行业领军人物。
他说,“传统技艺,只是一个人懂,它没有意义;千万个人懂,它就能成为产业;业务不断扩大,它就能成为老百姓讨生活的一种方法。”
他的设想也很快实现,单就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在十年间就解决近万人就业,帮助5000多贫困户脱贫。
从一个人到一个产业;从一家企业,裂变为满天繁星。陈清河深知只有市场各方主体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竹编产业做大做强,才能真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陈清河带动下,大批技术骨干和经营骨干成长起来,他们纷纷办起藤铁工艺企业。
安溪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竹藤编列入经济发展规划,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创办藤铁工艺企业,为竹编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宽松自由的营商环境。
如今,安溪县120万人口中有15万人直接从事藤铁工艺业,全行业产值达200亿元,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海外同类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海丝”文化的亮丽因素。
在安溪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这一群勇于创新的手艺人、一群敢于争先的企业、一群敢于作为的政府官员,都是舞台的主角。
而藤铁工艺产业的崛起,正是安溪发展路上的一个缩影。从民间到政府,各方群策群力相互协作,共同建设家园,是安溪的各项事业发展历程均遵循的规律。
“在这过程里,涌现出一群像陈清河这样无私奉献的安溪人,塑造了积极向上向善的城市精神,带领着安溪最终走向更加成熟和现代化的社会形态。”谢文哲说。
从最初的茶乡,逐步发展为现代山水茶乡、现代山水茶都,再到如今中国百茶贸易之都,安溪的发展脉络清晰,目标不断提升,一步步拾级而上。
“茶香是安溪的根脉,书香是安溪的底蕴。而茶香和书香交织浸润,美嘉体育平台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城市整体的文明层次,孕育出独属于安溪的心香面貌。这种面貌,有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有对家园建设的奉献精神,无数安溪人从中找寻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地一名干部跟记者介绍,“三香融合”将成为安溪发展最坚实且独特的力量,推动这座城市稳步向前。
“当时以为来安溪两三年就回去了,没想到竟然在这里扎根下来。”来自西安的“新安溪人”、茶科网产业园运营总监雷荣在与记者交流时,频频提及当地自立更新、乐于奉献的特质。
“这是一座创业的城,也是一座生活的城。”这是很多像雷荣一样的“新安溪人”共识。美嘉体育平台他们一边享受着安溪的发展机遇,一边享受着安溪的茶香四溢,生意、生活两不误。
放眼安溪的未来,也许在地理上尚存在边界,但人的勇气、智慧和想象力是无穷的。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